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202我的教学(36)跟我精读《资本论》(22):1人民币元≥1美元?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讲解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主要探讨如何看待正确看待工资的国民差异。分析表明:你在同一长度时间内挣的1人民币元不一定必然比美国人的1美元少,有可能出现:1人民币元≥1美元。

 

1人民币元≥1美元?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

秦兴方

20230512

一、概述

1.总体框架:从第十七——十九章一国范围内的工资考察转向国与国之际工资考察,即研究工资运动规律的国际实现问题。

2.主要内容:分析工资运动规律的国际实现形式,重点是工资的国民差异影响因素、分析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形成机理,批判“工资总是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升降”的错误观点。

 

二、原著解读

1.工资的国民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在第15章,我们考察了可以引起劳动力价值的绝对量或相对量(即同剩余价值相比较的量)发生变化的种种组合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借以实现的生活资料量,又可以发生与这些价格的变动无关或不同的运动。我们已经说过,只要把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换成外在的工资形式,那里的一切规律就会转化为工资运动的规律。在这一运动中表现为各种变动着的组合的情况,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会表现为各个国民工资的同一时期的差异。因此,在比较国民工资时,必须考虑到决定劳动力的价值量的变化的一些因素:自然的和历史地发展起来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用,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即使作最肤浅的比较,首先也要求把不同国家、同一行业的平均日工资化为长度相等的工作日。在对日工资作了这样换算以后,还必须把计时工资换算为计件工资,因为只有计件工资才是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内涵量的尺度”(P644-645)

第十五章所考察的影响劳动力价格的各种要素组合,在此即影响工资的各种要素组合情况即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三个关键要素的变化包括不变、延长或提高,缩短或降低三种情况下的多种组合及其对劳动力价格的影响和变化规律,对于不同国家说,就表现为同一时期国与国之间工资的国民差异。比较国民工资,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包括生活资料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用,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的作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等等。另一方面,需要科学确定比较的尺度。其中,计件工资是衡量单位时间工资含量的相对公正的尺度。

 

2.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形成机理

(1)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同一时间内会生产更多价值并得到更多工资——“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个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做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按劳动的持续时间进行的价值换算。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从而表现为更多的货币”(P645)

(2)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但是,价值规律在其国际范围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他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P645)。“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量。所以,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名义工资,即表现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在前一个国家会比后在后一个国家高;但这决不是说,实际工资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资料也是这样”(P645-646)

(3)还需要考虑相对的劳动价格或相对工资——“但是,即使撇开不同国家货币价值的这种相对的差异,也常常可以发现,日工资、周工资等等在前一个国家比在后一个国家高。而相对的劳动价格,即同剩余价值和同产品价值相比较的劳动价格,在后一种国家却比在前一种国家高”(P646)。“我们知道英国的一些公司在东欧和亚洲承包过铁路建筑工程,他们除了使用当地工人外,还使用了一些数量的英国工人。它们迫于实际的需要。就不得不考虑劳动强度的国民差异,但是这并没有使它们受到任何损失。他们根据经验知道,即使工资水平多少同中等劳动强度是相符合的,但是,劳动的相对价格(同产品相比较的价格)通常是按相反方向变动的” (P648)。

工资的国民差异的形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方面,从不同国家货币价值高低看,一个国家工人表现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比另一个国家高,主要是因为同一时间内前一个国家工人的劳动强度超过世界平均劳动强度,或者生产效率较高(也是强度较大的劳动)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得到的名义工资量会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工资量,即可以支配的生活资料量一定高(可能高,也有可能相等甚至低,取决于各国的实际工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一国的日工资、周工资比另一个国家高,但是其相对工资——即剩余价值和同产品价值相比较的劳动价格或工资,实际上可能较低,英国工厂主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比大陆高但相对工资却较低就是例证,表明其剥削程度更高。

 

3.对“工资总是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升降”的批判

“亨.凯利在他的最早的经济学著作之一《论工资率》中企图证明,不同的国民工资同同各国工作日的生产率水平成正比,以便从这种国际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说:工资总是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升降。即使凯利没有像往常那样把毫无批判地、表面地拼凑起来的统计材料杂乱无章地罗列在一起,而是论证了自己的前提,我们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全部分析还是证明,他的这个推论是荒谬的。最妙的是,他并不认为事物按照理论应该怎样,实际就是怎样。正是国家的干涉歪曲了这种自然的经济关系。因此,在计算国民工资时,似乎必须把工资中以税收的形式归国家所有的那一部分看做是归工人自身所有的。凯利先生难道不应该进一步想一想,这种‘国家费用’不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果实吗?” (P648-649)

马克思在第十五章中对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三个关键要素组合及其对劳动力价格影响和变化规律的分析表明,亨.凯利有关“工资总是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升降”的观点是荒谬的:劳动生产率仅仅是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要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工资不一定必然提高,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延长劳动时间有可能提高工资!凯利的观点仅仅只是为国家关税保护政策作辩护而已!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进一步把握“分析-综合”之分析方法,掌握宏观问题的微观基础分析方法。

(2)通过工资的国民差异科学把握比较研究分析方法。

2.理论启示

(1)科学理解工资的国民差异形成机理及其当代价值。

(2)科学把握价值规律的国际实现机制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