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0203我的教学(37)跟我精读《资本论》(23):简单再生产其实不简单!

点击次数: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要讲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阐释从生产力角度看,虽然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很简单”——生产规模不变的生产;但是,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其实“不简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其实不简单!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

秦兴方

20230515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1)第七篇在第一卷中的地位: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即研究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揭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是如何进一步最大化,从而出现社会财富或资本规模越来越大与无产阶级或产业后备军规模越来越大并存的两极分化现象的,也使劳资阶级矛盾发展到了顶点。从体系结构看,本篇是第一卷“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五个范畴构建的框架中的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重要支点。对于系统、完整理解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理论和劳资矛盾或斗争的产生、发展和解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本篇的结构:本篇从第二十一——二十五章共分为五章。马克思遵循从简单(第二十一章)到复杂(其它章节),静态(第二十一章)与动态(其它章节)相结合,理论逻辑(第二十一章)与历史逻辑(第二十四、二十五章)相统一,揭示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3)本章结构:从一般到特殊,分析了再生产一般原理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征,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都包含在简单再生产中。

2.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分析了再生产的一般原理,重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如何赋予生产过程新的特征的,核心是资本主义劳资对立关系是如何不断被生产和再生产出来的,为研究资本主义积累规律提供理论基础。


二、原著解读

第七篇总论: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

(1)研究对象——资本流通或资本运动。资本不只是为了赚钱,而且要连续不断、周周而复始地赚更多的、最大化的钱,因此,资本就必然是运动的。本篇所要研究的正是资本的运动或资本流通,即“一个货币额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是要执行资本职能的价值量所完成的第一个运动。这个运动是在市场上,在流通领域内进行的。运动的第二个阶段,生产过程,在生产资料转化为商品时就告结束,这些商品的价值大于其组成部分的价值,也就是包含原预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接着,这些商品必须再投入流通领域。必须出售这些商品,把他们的价值实现在货币上,把这些货币又重新转化为资本,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进行。这种不断的,通过同样连续阶段的循环,就形成资本流通”(P651)

本篇所要研究的资本运动或资本流通,从静态角度看包含三个阶段,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大于其组成部分价值的商品)和出售(商品或价值实现);从动态角度看,这一运动是不断往复的过程,即在第三阶段的出售商品后,也就是在商品价值实现后再重新转化为资本,从而周而复始地进行。

(2)研究假设及其合理性——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抽象或假定:第一个假设条件,资本按正常方式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众所周知,“积累的第一个条件是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P651。为此,“下面假定资本是按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过程的,对这过程的详细分析要在第二册里进行。”第二个、第三个假设条件:由于“生产剩余价值即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偿劳动并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占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归不同类的人所有,并具有不同的、互相独立的形式,如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等。剩余价值的这些转化形式,在第三册里才能研究”(P651-652,因此,“我们在这里一方面假定,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而不去进一步研究资本家如何回到商品市场:既不研究资本在流通领域里所采取的那些新形式,也不研究这些形式所包含的再生产的具体条件。另一方面,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做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或者,不妨把它当做所有参加分赃的人的代表。所以,我们首先抽象地来考察积累,也就是把积累这看做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此外,从资本主义积累的现实情况看,“只要积累在进行,资本家就是在出售所生产的商品,并把出售商品所取得的货币再转化为资本。其次,剩余价值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丝毫也不会改变它的性质以及使它成为积累要素的那些必要条件。不管资本主义生产者自己握有的或分给别人的剩余价值的比例如何,他总是最先占有剩余价值”。所以,“我们在叙述积累时假定的情况,也就是积累进行中实际发生的情况。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运动模糊了积累过程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因此,对积累过程的纯粹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暂时抛开掩盖它的机制的内部作用的一些现象。”(P652在这个意义上,以上三个假设是合理的或有客观依据的。

为了科学分析积累的需要,作以下三个假设,即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此得到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将资本主义的生产者当做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以上三个假设不仅必要,而且有合理性。


1.再生产一般原理

(1)再生产的概念——“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的形式怎样,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的经过同样一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的联系和不断更新来看。同时也就是在生产过程”(P653

(2)再生产的技术条件——“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不是不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就不能不停地生产,即再生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在例如一年里所消费的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只有在实物形式上为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代,社会才能在原有的规模上再生产或保持自己的财富,这些新物品要从年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重新并入生产过程。因此,一定量的年产品是属于生产的。这部分本来供生产消费之用的产品,就采取的实物形式来说,大多数不适于个人消费”(P653

(3)再生产的社会形式——任何再生产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例如,“生产具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再生产也就具有同样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只表现为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表现为把预付价值作为资本即作为自行增持的价值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某个人之所以扮演资本家的经济角色,只是因为他的货币不断的执行资本职能。……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额或处在过程中的资本的周期果实,取得了来源于资本的收入[……]的形式”(P653-654相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再生产则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所谓再生产,即生产过程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下,再生产既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也就是将生产的产品中的一部分再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生产的要素,又会带有一定社会的具体特征。例如,资本主义再生产就表现为资本家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或者剩余价值成为资本家周期性的果实。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征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内涵——对于资本而言,剩余价值取得了来源于资本的收入的形式。“如果这种收入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基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虽然简单再生产只是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但是这种单纯的重复或连续,赋予这个过程以某些新的特征,或者不如说,消除它仅仅作为孤立过程所具有的虚假特征”(P654可以揭示的新特征或者消除的虚假特征,主要包括在(2)(3)(4)三个方面。

(2)特征一:可变资本是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众所周知,“工人只是在自己的劳动力发挥了作用,把它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在商品上以后,才得到报酬。因此,工人既生产了我们暂时只看做资本家的消费基金的剩余价值,也生产了付给他自己报酬的基金即可变资本,而后者是在它以工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之前生产的,只有当他不断的在生产这种基金的时候,他才会被雇佣”(P654从再生产角度看,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今天的劳动或下半年的劳动是用他上星期的劳动或上半年的劳动来支付的。只要我们不是考察单个资本家或单个工人,而是考察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货币形式所造成的错觉就会立即消失。资本家阶级不断地以货币形式发给工人阶级票据,让工人阶级用来领取由它生产而为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产品中的一部分。工人也不断的把这些票据还给资本家阶级,以便从资本家阶级那里取得他自己的产品中属于他自己的那一部分,产品的商品形式和商品的货币形式掩盖了这种交易”(P655另一方面,劳动基金也具有一般性,只是例外地表现为资本形式。“可变资本不过是工人为维持和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基金或劳动基金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表现形式。这种基金在一切社会生产制度下都始终必须由劳动者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基金所以不断以工人劳动的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里,只是因为工人自己的产品不断以资本的形式离开工人。但是劳动基金的这种表现形式丝毫没有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家把工人自己的对象化劳动预付给工人,……直到今天,劳动基金在地球上也只是例外地表现为资本形式”(P655-656)。诚然,“只有从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可变资本才会失去从资本家私人基金中预付的价值的性质”P656)。

(3)特征二:全部预付资本都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还会引起其他一些特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资本的可变部分,而且影响整个资本”P656):“预付资本价值除以每年所消费的剩余价值,就可以求出,经过若干年或者说经过若干个再生产期间,原预付资本就会被资本家消费掉,因而消失了”。也就是说,“经过若干年以后,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价值就等于他在这若干年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剩余价值额,而他所消费的价值额就等于原有资本价值。……如果资本家把自己预付资本的等价物消费掉,那么这些资本的价值不过只代表他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总额。他的原有资本的任何一个原子都不复存在的”(P657)。“因此,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的价值,成为无酬的他人劳动在货币形式或其他形式上的化身”(P658)。

(4)特征三: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劳资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①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一般——马克思在第四章中已经分析到,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使买卖双方作为货币占有者与创造价值实体的占有者、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与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占有者的相互对立为前提条件,所以,“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的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和起点”。但是,“起初仅仅是起点的东西,后来通过过程的单程连续,即通过简单再生产,就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并且永久化了”P658

工人当作雇佣工人不断被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资本主义下,“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地把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的价值增值手段和消费品。另一方面,工人不断地像进入生产过程时那样又走出这个过程,它是财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剥夺了为自己实现这种财富的一切手段。因为在他进入生产过程以前,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中了,所以在过程中这种劳动不断对象化在为他人所有的产品中。因为生产过程同时就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所以工人的产品不仅不断地转化为商品,而且也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吮吸创造价值的力的价值,转化为购买人身的生活资料,转化为使用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可见,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体财富当做资本,当做同他相异己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利来生产,而资本家同样不断地把劳动力当作主观的、同它本身对象化在其中和借以实现的资料相分离的,抽象的、只存在于工人身体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做雇佣工人来生产。工人的这种不断再生产或永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P659)。

③工人个人消费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不断被再生产或永久化——众所周知,工人消费有两种,即“他的生产消费”“他的个人消费”这两种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在前一种消费下,工人起资本动力的作用,属于资本家;在后一种消费下,他属于自己,在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前一种消费的结果是资本家的生存,后一种消费的结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而且,在考察“工作日”时我们还指出:如果仅仅只是从单个工人角度看,“工人往往被迫把自己的个人消费变成生产过程的纯粹附带的事情”P659)。然而,从社会生产或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则大不相同。“只要我们考察的不是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不是孤立的商品生产过程,而是在社会范围内不断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情况就不同了”,即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及其再生产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当资本家把自己一部分资本转变为劳动力时,他就由此争取了自己的总资本。他一举两得。他不仅从他由工人那里取得的东西中,而且从他给工人的东西中获得利益。用来交换劳动力的资本转化为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因此,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绝对必要的限度内,只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力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可供资本重新剥削的劳动力。这种消费是资本家最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即工人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可见,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在工场、工厂等以内或以外,在劳动过程以内或以外进行,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虽然工人实现自己的个人消费是为自己而不是为资本家,但事情并不因此有任何变化。……工人阶级的不断维持和再生产始终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资本家可以放心地让工人维持自己和繁殖后代的本能去实现这个条件”P660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有关“只有为了使工人阶级永久化而必需的,也就是为了使资本消费劳动力而实际必需消费的那部分工人个人消费,才是生产消费、“工人为了自己享受而消费的一切都是非生产消费”等观点,都是错误的!“从社会角度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直接劳动过程以外,也同死的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甚至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一定限度内,也不过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P661。这种从属关系有一系列例证,,包括强制性法律、资本家喉舌等的看法(P662-665)。

④结论——综合上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本身的进行中,再生产出劳动力和劳动条件的分离。这样,它就再生产出剥削工人的条件,并使之永久化。它不断迫使工人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同时不断使资本家能够为了发财致富而购买劳动力。现在已经不再是偶然的事情使资本家和工人作为买者和卖者在商品市场上相对立,过程本身必定把工人不断地当做自己劳动力的卖者投回商品市场,并把工人自己的产品不断地转化为资本家的购买手段。实际上,工人在把自己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就已经属于资本了。工人在经济上的隶属地位,是通过他的卖身行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换和劳动的市场价格的变动来实现的,同时又被这些事实所掩盖”(P665-666)。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在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P666-667)。

本部分是全章的核心,简单定义了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即假设剩余价值全部作为资本家的消费基金,从而生产过程在原来规模上的重复。但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种单纯的重复或连续,赋予这个过程以某些新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简单再生产可以揭示可变资本是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二是再生产揭示了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也是由工人再生产出来的,是工人创造并归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的结果;三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也证明民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分离、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力分离,从而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特别是,通过简单再生产可以证明:工人当作雇佣工人不断被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人个人消费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不断被再生产或永久化!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从生产到再生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到扩大再生产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静态到动态、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

2.理论启示

(1)正确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再生产原理应用。

(2)正确理解资本主义下劳动者个人消费性质的原理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