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博士生《资本论》课程教学平台0205我的教学(39)跟我精读《资本论》(25):新社会的曙光
点击次数:
引 言:在数字化、市场化给学生、学者带来的负效应——读书快餐化、知识碎片化、成果产业化冲击下,对于博士生来说,尽可能地克服浮躁、焦虑,真正安下心来读几本经典著作非常重要!适逢本学期给2022级博士生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精读(2)》,主要讲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本课程既考虑博士生培养正确立场、掌握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要求,又结合博士生来源多样性、跨学科性的实际情况,每堂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并以尽可能通俗的语言或喜闻乐见的形式整理成博文,作为课堂授课要点和课后自主学习的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生、感兴趣人士了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的阅读材料。今天主讲第二十三章《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促成资本增长及其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即资本规模越大、资本家的财富越多,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也即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在这一规律的作用下,新社会的曙光也在升起!
新社会的曙光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秦兴方
20230521
一、概述
1.总体框架
在第二十一、二十二章的基础上,本章分析在资本主义有机构成提高过程中资本规模不断扩大过程中的资本运动的规律或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即资本规模从而剩余价值量、资本家财富不断扩大的同时,无产阶级、产业后备军规模不断扩大的规律。其中,前四节分析研究资本有机构成对工人的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可变资本部分的相对减少、相对过剩人口的累进生产、主要表现形式并总结和提炼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五节,从相对过剩人口不同表现形式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进行案例分析。
2.主要内容
分析从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和提高两个角度分析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总结、提炼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资本积累规模、社会财富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并通过不同角度的案例分析进一步证明:资本积累与积聚、资本联合与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既为新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又为战胜旧社会积蓄了庞大的阶级斗争力量。
二、原著解读
1.在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1)本章的研究对象——“我们在这一章要研究资本的增长对工人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在这种研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进行中所起的变化”(P707)。
本章研究的对象是:资本构成变化对资本积累及其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
(2)资本构成及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原理——“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例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部分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力之间的比例来决定的。我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凡是简单地说资本构成的地方,始终应当理解为资本的有机构成”(P707)。资本有机构成如何计量?“投入一定生产部门的许许多多单个资本,在构成上或多或少是不同的。把这些资本的一个个构成加以平均,就得出这个生产部门的总资资本的构成。最后,把一切生产部门的平均构成加以总平均,就得出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的构成,我们以下要谈的,归根到底这是这种构成”(P708)。
首先分析了什么是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以及两者相互联系中共同形成的资本有机构成概念,对研究中“资本构成”的说法进行了特别说明。其次,就一个部门、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的计算进行了说明,而且特别指出,除了特别说明,其研究中所说的资本构成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资本有机构成。
(3)资本构成不变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工人生存基金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增长,但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一方面,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价值,或者积累中总要有一部分再转化为可变资本,或追加的劳动基金,“假定资本的构成不变,也就是说,为了推动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或不变资本始终需要同样的劳动力,同时其他情况也不变,那么,对劳动的需要和工人的生存基金,显然按照资本增长的比例而增长,而且资本增长得越快,它们也增长的越快。因为资本每年都生产出剩余价值,其中的一部分每年都并入原资本,因为这种增殖额本身随着已经执行职能的资本的规模的扩大每年都在增长,最后,因为在致富欲的特殊的刺激下,例如,在由于新发展起来的社会需要而开辟了新的市场、新的投资领域等等的情况下,只要改变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积累的规模就能突然扩大,所以,资本的积累需要,能够超过劳动力或工人人数的增加,对工人的需要,能够超过工人的供给,这样一来,工资就会提高。只要上述假定一直不变,这种情况最终一定会发生。因为雇佣的工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迟早必定会出现这样的时候;积累的需要开始超过通常的劳动供给,于是工资提高”(P708)。另一方面,这种“增长”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但是这种多少有利于雇佣工人的维持和繁殖的情况,丝毫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简单再生产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同样,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或积累再生产出现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一极是更多的或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值的手段并入资本,不能脱离资本,它对资本的从属关系只是由于它时而卖给这个资本家,时而卖给那个资本家才被掩盖起来,所以,劳动力的再生产实际上是资本本身再生产的一个因素。因此,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P708-709)。
由于资本积累中总是有一部分用于追加可变资本或追加劳动基金,所以,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工人生存基金都会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增长,也就是说,工人的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都会随着资本积累量的增加而增长。但是,简单生产条件下劳资关系再生产的原理表明,这一切都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既是更多或更大资本家的再生产,也是更多无产阶级的再生产。
(4)古典经济学十分懂得上述原理但存在缺陷——约翰.贝勒斯(1696)、贝尔纳德.曼德维尔(1728年)、弗.莫.伊登爵士等人的观点(略)。“在以上所假定的对工人最有利的积累条件下,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是采取可以忍受的,或者如伊登所说的‘安适和宽松的’形式。随着资本的增长,这种关系不是更为加强,而只是更为扩大,也就是说,资本的剥削和统治的范围只是随着它本身的规模和它的臣民人数的增大而扩大。在工人自己所生产的日益增加的并且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剩余产品中,会有较大的部分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物、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P712-714)。对于古典经济学中相关问题的争论存在的缺陷:“在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中,大多把主要的东西,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忽略了。在这里购买劳动力不是为了用它的服务或它的产品来满足买者的个人需要。买者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资本,是生产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劳动比他支付了报酬的劳动多,也就是包含一个不花费他什么,但会通过商品的出售得到实现的价值部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劳动力只有在它会把生产资料当做资本来保存,把自身的价值当做资本再生产出来,并且以无酬劳动提供追加资本的源泉的情况下,才能够卖出去。所以,劳动力的出卖条件不管对工人怎样有利,总要使劳动力不断地再出卖,使财富作为资本不断地扩大再生产。我们已经知道,工资按其本性来说,要求工人不断地提供一定数量的无酬劳动。即使完全撇开工资提高而劳动力价格同时下降等情况不说,工资的增大至多也不过说明工人必须提供的无酬劳动量的减少。这种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资本本身的程度”(P714-715)。而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由积累而引起的劳动价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两种情况之一:“一种情况是,劳动价格继续提高,因为它的提高不会妨碍积累的进展”;“另一种情况是积累由于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削弱,因为利润的刺激变的迟钝了,积累减少了。但是随着积累的减少,使积累减少的原因,即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机制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劳动价格重新降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这个水平现在是低于、高于还是等于工资提高前的正常水平。”对于以上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在第一种情况下,并不是劳动力和工人人口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的减缓引起资本的过剩,相反地,是资本的增长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的不足。在第二种情况下,并不是劳动力或工人人口绝对增加或相对增加的加速引起资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或者不如说使劳动力价格过高。正是资本积累的这种绝对运动反应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像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用数学上的术语来说:积累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P715)。“同样,在工业周期的危机阶段,商品价格的普遍降低表现为货币相对价值的提高,而在繁荣阶段,商品价格的普遍提高表现为货币相对价值的降低。所以通货学派就从这里得出结论说,物价高时,流通的货币太多;物价低时,流通的货币太少。他们的无知和对事实的完全误解,有这样一些经济学家现在可以与之嫓美,这些经济学家把积累的上述现象说成是:在一种正常情况下是雇佣工人太少,在另一种情况下是雇佣工人太多”(P715-716)。
古典经济学知道资本构成不变条件下,工人的就业数量和工资水平都会随着资本积累量的增加而增长。但是,其存在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即工人工资的增大或者无酬劳动量的减少,永远也不会达到威胁资本本身的程度!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由积累而引起的劳动价格的提高通常有两种情况,即不会妨碍积累的进展下劳动价格提高,或者积累由于劳动价格的提高而削弱。前者通常是由于资本的增长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的不足,而后者通常由资本的减少使可供剥削的劳动力过剩。但无论如何,积累量是自变量,工资量是因变量,而不是相反!这也是通货学派产生误解的原因。
(5)结论:作为所谓“自然人口规律”的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作为所谓‘自然人口规律’的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可以简单的归纳如下: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须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因此,这决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量,即资本量和工人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反地,归根到底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关系。如果工人阶级提供的并由资本家阶级所积累的无酬劳动量增长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劳动才能转化为资本,那么,工资就会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况不变时,无酬劳动就会相应的减少。但是,一旦这种减少达到这样一点,即滋养资本的剩余劳动不再有正常数量的供应时,反作用就会发生:收入中资本化的部分减少,积累削弱,工资的上升运动受到反击。可见,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这样的界限内,这个界限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可见,被神秘化为一种自然规律的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实际上不过表示: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在生产。在一种不是物质财富为工人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为现有价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产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别的样子。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头脑的产物的支配一样,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受他自己双手的产物的支配”(P716-717)。
作为所谓‘自然人口规律’的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可以归纳为: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须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无酬劳动和有酬劳动之间的关系。尽管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增长有可能提高工人工资,但劳动价格的提高被限制在不仅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受侵犯,而且还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本性,决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劳动价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严重地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它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在生产。
2.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1)研究对象——“按照经济学家们自己的见解,引起工资提高的,既不是社会财富的现有量,也不是已经取得的资本量,而仅仅是积累的不断增长和它的增长速度(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一篇第八章)。以上我们只考察了这个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即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长的阶段。但是过程会越出这一阶段。” 也就是,“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成为积累的最有力的杠杆”(P717)。
这里要考察的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并成为积累的杠杆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①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如果撇开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条件,撇开单独地进行劳动的独立生产者的技能(这种技能更多地表现在质量即制品的优势上,而不是表现在数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在这里,这些生产资料起着双重作用。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但是,不管是条件还是结果,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这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②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在价值构成上的反映:一是不变资本价值靠减少可变资本而增加。“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比可变部分日益相对增长的这一规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价格的比较分析所证实(像前面已经说明的),不管我们比较的是同一个国家的不同经济时代,还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只代表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或资本不变部分的那个价格要素的相对量,同积累的增进成正比;用来支付劳动或代表资本可变部分的另一价格要素的相对量,一般同积累的增进成反比”(P718)。二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不过,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表示出资本的物质组成部分构成上的变化。……原因很简单: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劳动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量增大了,而且生产资料的价值比生产资料的量也相对地减小了。这样一来,生产资料的价值绝对地增长了,但不是同它的量按比例增长。因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差额的增大,同不变资本转化成的生产资料的量和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劳动力的量之间的差额的增大相比,要慢的多。随着后一个差额的增长,前一个差额也增长,但是增长的程度较小”。三是可变资本价值的相对减少并不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然而,积累的增进虽然是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量减少,但是决不因此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P719)。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在价值构成上体现为可变资本部分的减少。当然,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只是近似地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而且可变资本价值的相对减少并不排斥它的绝对量的增加。
(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
①资本积累与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合影响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使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因此,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P720-721)。
②资本的积聚。“每一单个资本都是生产资料的或大或小的集聚,并且相应地指挥着一支或大或小的劳动军。每一个积累都成为新的积累的手段。这种积累随着执行资本职能的财富数量的增多而扩大这种财富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的积聚,从而扩大大规模生产和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的基础。社会资本的增长是通过许多单个资本的增长来实现的。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各单个资本,以及与之相连的生产资料的积聚,会按照他们各自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份额的比例而增长。同时,从原资本上会分出枝杈来,作为新的独立资本执行职能。在这方面,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分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家的人数也多少有所增加。这种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或不如说和积累等同的积聚有两个特征。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聚的增进,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第二,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所以,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不仅分散在许多点上,而且执行职能的资本的增长还同新资本的形成和旧资本的分裂交错在一起。因此,积累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不断增长的集聚,另一方面,表现为许多单个资本的互相排斥”(P721)。
③资本的集中。什么是资本集中?“社会总资本这样分散为许多单个资本,或它的各部分间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间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这已不再是生产资料和对劳动的支配权的简单的、和积累等同的集聚。这是已经形成的各资本的集聚,是它们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资本家剥夺资本家,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少数大资本。这一过程和前一过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仅仅以已经存在的并且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分配上的变化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家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膨胀成很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人手中丧失了。这是不同于积累和积聚的本来意义的集中”(P721-722)。那么,资本集中又是如何形成的?“资本的这种集中或资本吸引资本的规律,不可能在这里加以阐述,简单地提一些事实就够了。竞争斗争是通过使商品便宜来进行的。……竞争的结果总是许多较小的资本家垮台,他们的资本一部分转入胜利者手中,一部分归于消灭。除此而外,一种崭新的力量——信用事业,随同资本主义的生产而形成起来。起初,它作为积累的小小的助手不声不响地挤了进来,通过一根根无形的线把那些分散在社会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货币资金吸引到单个的或联合的资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竞争斗争中的一个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后,它变成一个实现资本集中的庞大的社会机构”(P722)。进一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发展,竞争和信用——集中的两个最有力的杠杆,也以同样的程度发展起来。同时,积累的增进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单个资本增加,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又替那些要有资本的预先集中才能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企业,一方面创造了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创造了技术手段。因此,现在单个资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趋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虽然集中运动的相对广度和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资本主义财富已经达到的数量和经济机构的优越程度来决定,但是,集中的进展决不取决于社会资本的实际增长量。这正是集中和集聚——它不过是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另一种表现——特别不同的地方。集中可以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的分配,通过单纯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资本所以能在这里,在一个人手中增长成巨大的量,是因为它在那里,在许多单个人的手中被夺走了。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融合为一个单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手中,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P722-723)。资本集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是补充了积累的作用。 “集中补充了积累的作用,使工业资本家能够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不能经营规模的扩大是积累的结果,还是集中的结果;不能集中是通过吞并这条强制的途径来实现,——在这种场合,某些资本成为对其他资本的占压到优势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资本的个体内聚力,然后把各个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来,——还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经济作用总是一样的。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使习惯进行的生产过程不断地变成社会结合的、用科学处理的生产过程来说,到处都成为起点”(P723-724)。二是在加强和加速积累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了资本构成的提高。“不过很明显,积累,即由圆形运动变为螺旋形运动的再生产所引起的资本的逐渐增大,同仅仅要求改变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的集中比较起来,是一个极缓慢的过程。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个事情完成了。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通过集中而在一夜之间集合起来的资本量,同其他资本量一样,不断再生产和扩大,只是速度更快,从而成为社会积累的新的强有力的杠杆。因此,当人们谈到社会积累的增进时,今天已经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内”(P724)。
(4)资本更新引起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见第22章第1节),主要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总之,是充当利用工业改良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地更新,会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出来。在这种形态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不言而喻,经历这种更新过程的资本越是由于集中运动而大量聚集,对劳动需求的绝对减少也就越厉害”(P724)。
(5)结论——“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的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的排斥他以前所雇佣的工人”(P724)。
在资本运作,包括资本积聚(资本积累的累进)、集中(资本之间的竞争或联合)和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过程中,将会引起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其中,资本集中是最重要的手段,在竞争和信用双重杠杆的作用下,它突破了资本积聚受自身财富规模的限制,加强和加速了积累,扩大和加速了资本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更快!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人口规律)——资本积累起初只是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的质的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P725)。关键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不只是同积累的增进或社会财富的增长保持一致的步伐。它们的进展要快的多,因为简单的积累即总资本的绝对扩大,伴随有总资本的各个分子的集中,追加资本的技术变革,也伴随有原资本的技术变革。因此,随着积累的进程,资本的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因为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而不像以前假定的那样,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诚然,随着总资本的增长,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即并入总资本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积累作为生产在一定技术基础上的单纯扩大而发生作用的那种间歇时间缩短了。为了吸收一定数目的追加工人,甚至为了在旧资本不断发生形态变化的情况下继续雇佣已经在职的工人,就不仅要求总资本以不断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而且,这种不断增长的积累和集中本身,又成为使资本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源泉,也就是成为是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再次迅速减少的一个源泉。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这一事实,在另一方面却相反的表现为,好像工人人口的绝对增长总是比可变资本即工人人口的就业手段增长得快。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他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P725-726)。而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就社会总资本来考察,时而它的积累运动引起周期的变化,时而这种运动的各个要素同时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在一切部门中,资本可变部分的增长,从而节约工人人数的增长,总是同过剩人口的剧烈波动,同过剩人口的暂时产生结合在一起,而不管这种产生采取排斥就业工人这个较明显的形式,还是采取使追加的工人人口难于被吸入他的通常水道这个不太明显但作用相同的形式。随着已经执行职能的社会资本量的增长及其增长程度的提高,随着生产规模和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扩大,随着他们劳动的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财富的一切源流的更加广阔和更加充足,资本对工人的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排斥力互相结合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速度也不断加快,那些时而动同时地时而交替地被卷入这些变化的生产部门的范围也不断增大。因此,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的起作用的人口规律)(P726-728)。
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既促进了积累的增进或社会财富的增长,还体现在资本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即总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以及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而且以递增的速度减少。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他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积累的杠杆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从属于资本,就好像它是由资本出钱养大的一样。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值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生材料。随着积累和伴随积累而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突然膨胀力也增长了,这不仅是由于执行职能的资本的伸缩和绝对财富——资本不过是其中一个有弹性的部分——增长了,也不仅是因为信用每当遇到特殊刺激会在转眼之间把这种财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交给生产支配。这还因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技术条件,机器、运输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规模最迅速地把剩余产品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料。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旧生产部门,或涌入那些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需要的新兴生产部门,如铁路等等。在所有这些场合,都必须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决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规模。这些人就由过剩人口来提供。现代工业特有的生产过程,由中常活跃、生产高度繁忙、危机和停滞这几个时期构成的、穿插着较小波动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产业后备军和过剩人口的不断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后再形成这样的基础上的。而工业周期的阶段变换又使过剩人口得到新的补充,并成为过剩人口再生产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P728-729)。 “现代工业这种独立的生产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看到。……现代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来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的或半失业的人手。……就连政治经济学也会把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的生产,看做是现代工业的生活条件”(P729-730)。在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相当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有这种看法,如赫.梅里韦尔、马尔萨斯、哈里雅特.马提诺等(略)。
在资本主义下,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绝对地从属于资本,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值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生材料,因而是资本积累的杠杆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条件,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对此,相当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持这一看法。
(3)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比可变资本的减少更迅速——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假定“就业工人人数的增减正好同可变资本的增减相一致”,但现实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方面,“可变资本在他所指挥的工人人数不变或甚至减少的情况下也会增长。如果单个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因而他的工资增加,——即使劳动价格不变,或者甚至下降,但只要下降得比劳动量的增加慢,——情况就是如此。在这种场合,可变资本的增长是劳动增加的指数,而不是就业工人人数增加的指数。每一个资本家的绝对利益在于,从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样低廉或甚至更为低廉的花费从较多的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劳动。在后一种情况下,不变资本的支出会随着所推动的劳动量成比例的增长,在前一种情况下,不变资本的增长则要慢的多。生产规模越大,这种动机就越具有决定意义。它的力量随资本积累一同增长”(P731-732)。另一方面,同样数量的可变资本,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以及通过排级较高级的劳动力可以推动更多低级的劳动力。“我们已经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既是积累的原因,又是积累的结果——使资本家能够通过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单个劳动力的剥削,其支出同样多的可变资本的情况下推动更多的劳动。其次,我们还知道,资本家越来越用不太熟练的工人排挤较熟练的工人,用未成熟的劳动力排挤成熟的劳动力,用女劳动力排挤男劳动力,用少年或儿童劳动力排挤成年劳动力,这样,他就用同样多的资本价值买到更多的劳动力”(P731-73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积累的过程中,一方面,较大的可变资本无需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另一方面,同样数量的可变资本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就可以推动更多的劳动;最后,通过排挤较高级的劳动力可以推动更多低级的劳动力”(P732)。“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资本比不变资本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如果说生产资料在扩大自己的规模和作用的同时,在越来越小的程度上成为工人的就业手段,那么,这种情况本身又会由于下述事实而有所变化:劳动生产力越是增长,资本造成的劳动供给比资本对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阶级中就业部分的过度劳动,扩大了他的后备军的队伍,而后者通过竞争加在就业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压力,又反过来迫使就业工人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的摆布。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迫使它的另一部分无事可做,反过来,它的一部分无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从事过度劳动,这成了各个资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时又按照与社会积累的增进相适应的规模加速了产业后备军的生产。这个因素在相对过程人口的形成上是多么重要。可以拿英国的例子来证明。英国‘节约’劳动的技术手段是十分强大的。但是,如果明天把劳动普遍限制在合理的程度,并且把工人阶级的各个阶层再按年龄和性别进行适当安排,那么,要按照现有的规模继续进行国民生产,目前的工人人口是绝对不够的。目前‘非生产’工人的大多数都不得不转化为‘生产’工人”(P732-734)。
放松“就业工人人数的增减正好同可变资本的增减相一致”这一假定,通过“两种情况”证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比可变资本的减少更迅速!
(4)对“资本的运动依存于人口量的绝对运动”教条的批判——“大体说来,工资的一般变动仅仅由同工业周期各个时期的更替相适应的产业后备军的膨胀和收缩来调节。因此,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的不是工人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动,而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是过剩人口时而被吸收,时而又被游离的程度”(P734)。“现代工业具有十年一次的周期,每次周期又有各个周期性的阶段,而且这些阶段在积累进程中被越来越频繁地相继发生的不规则的波动所打断。对于这个现代工业来说,如果有下面这样的规律,那确实是太好了:劳动的供求不是通过资本的膨胀和收缩,因而不是按照资本当时的增值需要来调节,以致劳动市场忽而由于资本膨胀而显得相对不足,忽而由于资本收缩而显得过剩,而是相反,资本的运动依存于人口量的绝对运动!”“然而这正是经济学的教条。按照这个教条,工资因资本的积累而提高。工资的提高刺激工人人口更快地增加,这种增加一直持续到劳动市场充斥,因而资本同工人的供给比较相对不足时为止。工资下降,于是事情走向反面。由于工资的下降,工人人口逐渐减少,以至资本同工人人口比较起来又相对过剩,或者像另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工资的降低和对工人剥削的相对提高,会使积累重新加快,而与此同时,低工资又会抑制工人阶级的增长。这样一来,就又出现劳动的供给小于劳动的需求、工资提高等等情况”(P734-735)。马克思说:“这对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运动方法啊!可是,在真正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因工资提高而可能出现某种实际增长以前,已经一再经过了这样一个周期,在这个时期必然发生工业战,展开厮杀,并且决出胜负”(P735)。“经济学的上述虚构,把调节工资的一般变动或调节工人阶级即总劳动力和社会总资本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同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之间分配工人人口的规律混为一谈了。……但是事实上,他所看到的只是某一特殊生产部门的劳动市场的局部波动,他所看到的,只是工人人口按照资本的需要的变动而在各投资部门之间分配”(P735-736)。
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有关“资本的运动依存于人口量的绝对运动”的教条,这一教条的根本错误在于把调节工资的一般变动或调节工人阶级即总劳动力和社会总资本之间的关系的规律,同在各个特殊生产部门之间分配工人人口的规律混为一谈了。
(5)对“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谬论的批判——“产业后备军在停滞和中等繁荣时期加压力于现役劳动军,在生产过剩和亢进时期又抑制现役劳动军的需求。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劳动供求规律借以运动的背景。它把这个规律的作用范围限制在绝对符合资本的剥削欲和统治欲的界限之内”。庸俗经济学者们不是这样看的:本来,采用新机器或扩大旧机器,部分可变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会“游离”工人。“而经济学辩护士却相反地把这种活动说成是为工人游离资本。只有到现在我们才能充分的评价辩护师的厚颜无耻”(P736)!“其实,被游离出来的,不仅有直接被机器排挤的工人,而且还有他们的代替者和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实行一般扩大时通常会吸收的追加人员。现在他们全被‘游离’出来,并且每一笔希望执行职能的新资本都能支配他们。……资本主义生产的机制安排好,不让资本的绝对增长伴有劳动总需求的相应增加。而辩护师们就把这种叫做对于被排挤的工人在被抛入产业后备军的过渡时期中遭受痛苦、贫困和可能死亡的一种补偿!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的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劳动的供给同工人阶级的增长也不是一回事,所以,这里不是两种彼此独立的力量互相影响。骰子是假的。资本在两方面同时起作用。它的积累一方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又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劳动供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P736-737)。
批判“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谬论,事实是:采用新机器或扩大旧机器引致部分可变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会“游离”工人!这一谬论主要是为资本剥削、剥夺工人进行辩护!实际上,资本积累既扩大对劳动的需求,又通过‘游离’工人来扩大工人的供给,与此同时,失业工人的压力迫使就业工人付出更多的劳动,一定程度上使劳动的供给不依赖于工人的供给。从而,劳动供求规律在这个基础上的运动成全了资本的专制!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ZY积累的一般规律
(1)相对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相对过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个工人在半失业或全失业的时期,都属于相对过剩人口。工业周期阶段的更替使相对过剩人口具有显著的、周期反复的形式,因此,相对过剩人口时而在危机时期急剧的表现出来,时而在营业呆滞时期缓慢地表现出来。如果撇开这些形式不说,那么,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一是流动的形式。“在现代工业的中心,……工人时而被排斥,时而在更大的规模上再被吸引,……在这里,过剩人口处于流动的形式”(P738)。二是潜在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一旦占领农业,或者依照他占用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在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像在非农业的产业中那样,会由于更大规模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业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程度,他总是有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赤贫的泥潭里。”(P739-740)。三是停滞的形式。“第三类相对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形成现役劳动军的一部分,但是就业绝不规则。因此,它为资本提供了一个贮存着可供支配的劳动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这种劳动力的生活状况降到了工人阶级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这种情况使它成为资本的特殊剥削部门的广泛基础。它的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我们在家庭劳动一节当中已经看到了。它不断地从大工业和农业的过剩者那里得到补充,特别是从那些由于手工业生产被工场手工业生产打垮,或者工厂手工业生产被机器生产打垮而没落的工业部门那里得到补充。它的数量随着由积累的规模和能力的增大造成的‘过剩’工人的增长而增加。但是,它同时又是工人阶级中一个会自行再生产和繁衍不息的要素。它在工人阶级的增长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大于其他要素”(P740-741)。最后,“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的境地。撇开流浪者、罪犯和妓女,一句话,撇开真正的流氓无产阶级不说,……这个阶层由三类人组成。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他们的人数每当危机发生时就增大,每当营业复苏时就减少。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平民的子女。……第三类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P741-742)。
相对过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通过常具有三种形式,即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2)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①规律本身:“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以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业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P741-742)。对此,当经济学的智者们向工人说教,要工人使自己的人数去适应资本增值的需要时,“他们的愚蠢是很清楚的”:“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机制在不断地使这些这个人数适应资本增值的需要。这种适应的开头是创造出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结尾是现有劳动群众不断增大的各阶层的贫困和需要救济的赤贫的死荷重”(P742-743)。②规律的表现形式:“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花费越来越少的能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工人对他们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他们的生存资料,即为增加他人财富或为资本自行增值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值需要增长的快”(P743)。③规律的实质:在第四篇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所得出在结论对于资本积累都是适用的。“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P743-744)。对此,在学术史上许多“政治经济学家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说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这种对抗性质,虽然他们把它同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的那些尽管部分地相类似但本质上不同的现象混同起来”(P744),如奥特斯(1774)、唐森(1786)、施托尔希(1815)、西斯蒙第、德斯杜特.德.特拉西等等(略)。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是: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即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
5.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a)1846-1866年的英格兰——“现代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如最近20年这样有利于研究资本主义的积累。……在所有国家中,英格兰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他在世界市场上占居首位,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这里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最后还因为,从1846年以来自由贸易的千年王国的实现,又切断了庸俗政治经济学最后的退路”(P744)。人口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财富或收入增长、资本积聚和集中、工人阶级贫困营养不良和社会救济等案例(略)。
(b)不列颠工业工人阶级中报酬微薄的阶层——主要考察工业工人阶级中报酬微薄的阶层,他们的营养状况和居住情况(略):“最勤劳的工人阶层的饥饿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资本主义积累基础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当人们认识了经济规律时才能揭露出来”(P757)。“那我们来赞美资本主义的公正吧!土地所有者、房主、实业家,在他们的财产由于进行‘改良’,如修铁路、修新街道等等而被征用时,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赔偿,而且按照上帝旨意和人间法律,他们还应得到一大笔利润,作为对他们迫不得已实行‘禁欲’的安慰。而工人及其妻子儿女连同全部家当却被抛到大街上来,如果他们过于大量地拥到那些市政当局要维持市容的市区,他们还要遭到卫生警察的起诉!”(P761)
(c)流动人口——“来自农村而大部分在工业中就业的居民阶层。他们是资本的轻步兵,资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们时而调到这里,时而调到那里。当不行军的时候,他们就‘露营’”(P765)。另外,考察了“煤矿以及其他矿山的工人”的情况(P766,略)。
(d)危机对工人阶级中报酬最优厚的部分的影响——主要考察了1866年危机及其对英国工人阶级中报酬最优厚的部分的影响,以及被英国资本家称为“工人阶级乐园”的比利时的情况(略)。
(e)不列颠的农业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的对抗性质,在任何地方再也没有比在英格兰农业(包括畜牧业)的进步和农业工人的退步上表现的更为残酷的了。……在英格兰,现代农业是在18世纪中叶出现的,虽然生产方式由以发生变化的基础,即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还要早的多”(P774-775)。“谷物法的废除大大推动了英格兰的农业。……耕作更加集约化就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由于采用新机器,(相对的)经营费用几乎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从土地上得到的实际收入迅速增加了。……从事农业的总人数与此同时却减少了。……但是最近一个时期,这种不相称的情况更加严重了:一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耕作更加集约化,投在土地及其耕作上的资本有了空前的积累,农产品获得了英格兰农业史上的空前未有的增长,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大增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财富日益膨胀;另一方面,农业工人人口却在绝对地减少”(P780-781)。由此,“人口不断的流往城市,农村人口由于租地、集中耕地转化为牧场、采用机器等原因而不断的‘变得过剩’,农村人口因小屋拆除而不断地被驱逐,这些现象是同时发生的。一个地区人口越稀少,那里的‘相对过剩人口’就越多,他们对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农村人口多于住房的绝对过剩也就越大,从而农村中地方性的人口过剩以及最容易传染疾病的人口拥挤现象也就越严重。人群密集在分散的小村庄和小市镇的现象,同人们被强行从地面上赶走是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农村中尽管经常出现‘相对过剩人口’,但同时也感到人手不足。这种现象不仅局部地发生在人口过快地流往城市、矿山、铁路工地等处的地区,而且在收获季节以及在春夏两季,当英国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的农业需要额外劳力的。许多时候,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恶性循环的美好结果之一是所谓的帮伙制度。这种制度在英格兰东部地区正在兴盛起来”(P797-798)。“最近几年来不断扩大的帮伙制度,当然不是为了帮头的利益而存在的。它是为了大租地农场主和地主的发财致富的需要而存在。在租地农场主看来,再没有更巧妙的办法能把他的劳动人员大大压低到正常水平以下,而又能经常拥有一批额外劳力来应付额外工作,花尽量少的钱榨取尽量多的劳动,并使成年男工‘过剩’。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人们一方面承认农民处于不同程度的失业中,而另一方面又认为,由于男劳力缺乏并流亡城市,帮伙制度是必要的。林肯郡等地的已清除杂草的田地和人类的杂草,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的两极”(P801-802)。
(f)爱尔兰——爱尔兰的人口减少、农业产量下降但地主、大租地农场主和工业资本家财产却增长了;爱尔兰饥荒、农业工人、工业工人窘迫的生活状况(略)。“农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就是以极大的规模,像奉天之命一样,拆除耕地上的那些小屋。因此,许多工人不得不到村镇和城市里去寻找栖身之所”(P813-814)。“农业革命——耕地转化为牧场,采用机器,最严格的节约劳动等等——所引起的这些后果,被那些不在国外挥霍地租而甘愿住在爱尔兰本人领地内的模范地主们弄的更加严重了”(P814-815)。“在工业国的英格兰,工业后备军是从农村得到补充,而在农业国的爱尔兰,农业后备军则是从城市,即被驱逐的农业工人的避难所得到补充。在英格兰,过剩的农业工人转化为工厂工人,而在爱尔兰,被驱逐到城市里去的农业工人,虽然对城市的工资形成压力,但仍然是农业工人,并不断地被送回农村去找活干”(P815)。
从资本积累最具有典型性的英格兰整体、不列颠工业工人阶级中报酬微薄的阶层、被资本驱离农村的流动人口、危机对工人阶级中报酬最优厚的部分的影响、不列颠的农业无产阶级、以农业为主的爱尔兰农业工人等不同角度证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主要启示
1.方法论启示
(1)从第一卷整体科学理解由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分析框架。
(2)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及其案例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归纳、总结和验证的方法。
2.理论启示
(1)资本有机构成原理及其科学应用。
(2)基于资本主义生产规律的自然人口规律及其启示。
(3)资本集中(联合)原理及其在企业、区域发展中的科学应用。
(4)全面理解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原理及其启示。
(5)正确理解劳动供求规律成全资本专制的理论及其启示。
(6)相对过剩人口形式理论及其启示。
(7)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理论及其启示。
(8)资本主义大工业改造农业、城市剥夺农村、资本驱离农民的历史教训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