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兴方

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正高级

博士生导师

教师拼音名称:QXF

所在单位:商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毕业

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学科:区域经济学
农业工程其他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课程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本科生《数据经济学》课程教学平台

0466 我的教学(168):陈 昊博士说课(《数据经济学》第六章)

点击次数:

陈昊博士说课

——《数据经济学》第六章


《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团队、教学团队

“经济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团队

20241030日)

 

  2024年10月30日下午4:20—5:30,《数据经济学》课程建设团队和教学团队在MPA楼512会议室举行教研活动,由陈昊博士对《数据经济学》第六章《数据要素变革消费方式》进行说课,教学团队11名教师参加了活动。

  陈昊博士就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各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进行了说明。与会任课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团队负责人秦兴方教授根据陈昊博士的说课情况和与会教师的讨论,对本章教学提出了以下意见或建议:①关于课程体系:将目前的五节内容调整为三节,逻辑上更加合理。其中,将目前的第一、二两节合并为一节,重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清楚消费、消费方式及其与生产、流通的相互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消费方式的变迁尤其是联系中国实际强调(经解决温饱、小康、全面小康阶段发展到)追求人民生活品质提升阶段的消费方式,数据要素变革消费方式的内在机理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将原来第三、四节变成第二、三节,分别阐述数据要素作用下的消费方式、数据要素变革消费关系,而将原来的第五节内容穿插到第二、三节中去讲解。②关于教学内容:调整后的第一节内容中的第三个问题——数据要素变革消费方式的内在机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点阐述数据要素引致的两大趋势并存的格局,即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融合趋势,以及传统的基于人与人直接联系的方式转向以数字技术、数据和平台为中介而生产主体、流通主体和消费主体相互分离,从而真正揭示消费方式和消费关系变革的内在机理。新调整后的第二节讲消费方式的变革,一定要联系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生活品质提升)的实际,不能将消费方式的变革都归结于数字技术或数据要素,如消费个性化发展。新调整后第三节讲消费关系的变革,要讲消费主体与生产主体、流通主体的关系,但重点要讲清楚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即数据要素加强了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如消费感受等信息共享(以“小红书”为例),对生产者或服务供给者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同时,消费者又是大数据的生产者,其中又产生了隐私、权益保护等诸多复杂的关系。需要结合各专业的情况,有重点、有选择地作深入分析。③关于教学方法:有关消费方式的一般性变革,学生在理解上相对简单,可以略讲。本章理解的难点是消费关系的变革,课程教学中要尽量多用案例教学。对于目前实践中已经产生但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的消费新方式、业态或矛盾,鼓励和支持学生从多方位进行探究,在研究型教学课堂讨论环节展现他们的探索成果。④关于课程思政:对于数据要素下的“透支消费”、“非理性消费”,要进行正确引导。

 秦兴方教授建议团队青年教师加强教学与科研互促,积极开展新科技革命新经济下消费引擎微观基础变革的研究、数字经济催生消费方式内在机理的研究等。在2025年国家基金申报选题环节,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前期研究成果,高度重视数据要素催生新质消费力研究、恢复和扩大消费(就业、外资利用、民营经济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一致性(机理、影响因素、评估、实现路径或机制等)研究(根据国自然或国社科,国社科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或管理学等学科的特点,选择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