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硕士生《中国经济学专题》教学平台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教学研究 >> 硕士生《中国经济学专题》教学平台0264我的教学(66)我的硕士生课堂—《中国经济学专题》1:导论
点击次数:
我的硕士生课堂-《中国经济学专题》1
导 论
秦兴方
20230920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及其经济发展奇迹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设想付诸于实践,中国不是最早的,但却是最成功的践行者。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七十多年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有许多教训(参阅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等),其中最大的教训之一是,照搬马克思主义或套用西方市场理论,脱离本国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脱离人民群众关切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和时代化,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之一,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实现了我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中国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堪称世界奇迹!
二、指导中国创造奇迹的是根植中国大地的中国经济学
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即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中国经济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础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的成果。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830年是古典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水岭。古典经济学的庸俗部分延伸产生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即现代西方经济学,而其科学成份为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创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事实上,马克思进入政治经济学大门的时间相对较晚(我的博文0168或《<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他在19世纪40年代初博士毕业进入《莱茵报》工作因遇到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才开始与经济学结缘。4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成了一系列美好设想——共产主义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实行全民所有制、按需分配、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等等。在19世纪70-8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对英国等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研究的深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尤其是共产国际内部对未来社会过渡方式争论的展开和深入,他对未来社会的构架,有两次重大调整。其中,第一次是,在1975年出版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历“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其中,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特征:“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消费资料的分配还需要实行“一定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权利”,“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等等。第二次是,与原来的未来社会将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不同,为了回答俄国民粹主义者提出的问题,即像俄国这样资本主义极不发达的国家到底是先“补资本主义的课”,还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马克思在1881年给俄罗斯女革命家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重新标识了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历史性,并且在1882年1月和恩格斯一起,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第二版序言》中进行了答复:“《共产主义宣言》[注:即《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末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回答是:“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实际上,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可以在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率先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深刻把握时代变化的本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新情况,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机会主义的理论观点,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变化和俄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主要包括发展了商品生产理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理论、帝国主义理论。在十月革命以后,在深刻分析俄国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之上,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转变为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运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则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一种大胆的突破,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影响较为深远的经济改革政策。1924年列宁逝世后,尽管布哈林等人是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支持者,但1928年该政策被斯大林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为使苏联迅速地达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通过不断提高积累的办法推进国家工业化,全面实施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村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有关思想、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中。这些理论既为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由于脱离本国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特别是脱离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经济的失败打下了伏笔!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搜向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参阅《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些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于中国经济学争论的评点:主流观点认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中国化,或者中国经济学应该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师生讨论)。
三、中国经济学需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2020年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进问题导向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洪银兴:《中国经济学应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光明日报》2023-9-12)主要观点:
——在回答中国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中国经济学需要回答的中国之问就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这正是中国经济学所要回答的中国之问。以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回答中国之问涉及五个维度:一是经济制度分析,内容既涉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又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经济运行分析,其中,微观分析关注经济效率,涉及资源配置效率、投入和产出效益的比较;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三是经济发展分析,即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研究高质量发展;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开放发展研究。四是发展动力研究,除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产生的制度动力,还涉及市场经济活力、内需拉动力和创新驱动力。五是经济安全分析,包括如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规避经济风险如宏观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国际风险输入等。
——在回答人民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经济问题。如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学需要回答的人民之问,具体来讲就是如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共同富裕。 首先是富裕人民。富裕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专门篇章擘画“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高品质生活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二是消费升级,由追求消费的数量转向消费的质量,更为关注消费的品质、档次、品牌、卫生、健康和安全。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需要解决好居民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的问题。其次是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进入新时代,在人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乡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问题。分配制度是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认真研究并解决所处时代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回答好时代之问,中国经济学需要准确定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一是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二是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时代特征与要求。数字经济发展突出表现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国经济技术之所以落后于发达国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过去的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擦肩而过。现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就必须主动融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数字经济的新赛道上与发达国家并跑领跑,在这一过程中,准确把握数字经济的特征与要求至关重要。
——在回答世界之问中发展中国经济学:进入新时代,参与经济全球化,仅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是不行的,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一是必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优势;二是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引进的外资应以创新为导向进行选择,进入的环节应是高新技术研发环节,并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有序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面对发达国家在高端技术上的断供脱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在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在基础研究和孵化新技术阶段就对外开放,以实验室、孵化器等平台着力引进高端科技和管理人才进行合作创新,同时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推进制度型开放,尤其是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外开放还涉及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要防止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被国际风险影响甚至阻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世界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输入,国际市场及汇率风险,全球产业链的脱钩断链等,都可能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越是开放,越要重视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尤其要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连锁联动。
我们在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能够做些什么?“解释(理论-理论范式)”、“为解决问题提供建议方案(理论-实践范式)”还是“‘解密’(实践-理论范式)”(师生讨论)。
四、《中国经济学专题》分析框架
根据本课程大纲,结合中国经济学的新发展,本学期本专题讲解的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分三个专题:一是所有制度及其结构,坚持“两个不动摇”,重点分析新时代国有经济在掌握国家发展与安全主动权中的地位,以及发挥和民营经济理论创新;二是分配制度及其结构,重点分析按劳分配理论及其转型、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分析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
第二层次,国内经济大循环。主要分三个专题:一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微观基础——微观经济运行,重点分析居民、农户、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微观主体行为,以及发展中大国微观经济运行的特殊性;二是国内经济大循环结构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三是国内经济大循环总量分析——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三层次,国际经济大循环。主要分两个专题:一是世界变局中国际经济大循环特征研究,特别是分析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探讨如何全面把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二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点探讨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和世界变局下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政府如何有效调控。